当前位置: 首页 > 技能在线 >

为什么物质奖励容易养出“白眼狼”孩子?怎样才是正确奖励?

2018-03-08 09:39   浏览数: 次   来源:网络
  ▷物质奖励,的确能短期强化孩子的行为
 
  家庭教育指导师透露:在美国行为心理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的物质奖励实验(也叫操作条件反射实验)中,斯金纳制作了一个箱子,然后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了进去。小白鼠在箱子内乱跑乱爬时,按压到了操作杆,这时一颗食物丸子被送进了箱子。几次按压之后,小白鼠便学会了主动按压操作杆获得食物。但这种频繁“按压-获得食物”的奖励机制是短期的,后来小白鼠只在饥饿时才按压操作杆。正如驱动力专家丹尼尔.平克所言,奖励只能带来短期的爆发,其效果会逐渐消失。
 
  简单地说,上面的孩子“画画-小红花-金钱”的奖励机制下,短期内能驱使孩子画画,但长期下来,孩子会在感觉金钱足够时而放弃画画。并且,物质奖励还会给孩子带来两方面的奖励陷阱,即我们常说的“白眼狼现象”:
 
  1)目标错位:为了得到奖励
 
  按压操作杆的小白鼠的目的是得到食物,而不是频繁地按压操作杆。一个努力画画的孩子,当跟小红花和金钱奖励沾上关系后,她的目标便可能发生了错位,画画相当于“按压操作杆”,只是为了得到小红花和金钱奖励的手段,画画不是孩子的目的——是不是有悖于爸妈对孩子的初衷呢?
 
  记得有位采用奖励机制教育孩子的妈妈跟我说,她从没想过自己把本来很有爱心的孩子养成了冷酷的孩子:有一天,当她在厨房忙活,听到二宝在客厅哭闹而大声喊话大宝,让大宝照顾一下二宝,这时大宝的回答让她傻了眼:“我照顾弟弟会有什么奖励?如果没有奖励,我可不想照顾他……”我们真的难以想象,当这个孩子长大,他的妈妈年老生病需要儿子照顾一下,但被儿子以“没有奖励”为由拒绝,那该是多么心酸的后果啊。
 
  2)助长贪婪:希望更大的满足,“1元不够了”
 
  奖励是一种正反馈机制,每次的满足会让这种正反馈的力量加强,结果是奖励要同步加大才能让人感觉满足。就如一个成年人一开始吃巧克力能提神,但一段时间后,即使吃巧克力也会眼困,而是需要一次吃下更多的巧克力才能实现提神的效果。
 
  有一位爸爸告诉我,他们家实行家务劳动报酬。有一次晚饭后,他的女儿被安排洗碗时,孩子嬉皮笑脸地面对爸爸说:“1元有些少,能不能每次给我5元?”这位爸爸气恼地回答“一分钱也没有”时,女儿耸耸肩说:“没钱我才不要洗。”让这位爸爸感觉好绝望。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综合自各媒体,未署名原作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本号会立即处理。小编微信:13261383180

 

(责任编辑:专业人才)

 

 

上一篇:帮助女儿发现发现灵魂里最真实的自己

下一篇:如何做才是长期有效的奖励?变换奖励原则

在线客服

信息联络

工作时间

周一到周五:9:00-18:00

联系方式

邮箱:lianluoyuan@rencaiku.org.cn

咨询电话:010-53357815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