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才是长期有效的奖励?变换奖励原则
2018-03-08 09:43 浏览数:
次 来源:网络
变换奖励原则其实也是来自美国行为心理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当他发现小白鼠只在饥饿时才按压操作杆后,他改变了奖励法则——按压操作杆后给予的奖励变成了随机的,小白鼠有时按压之后完全没有食物,有时一按就两份或更多份……小白鼠高兴得疯掉,一直兴奋地按压按压……根本停不下来。变换奖励原则,其实是“惊喜”驱动孩子前进。
大家一定见过街上的钓玩具机,为什么总是不乏迷恋它的小朋友和大人?采用的便是变换奖励原则。孩子们操作玩具机时,有时一个也钓不到,有时能钓到巨大无比的超值毛绒公仔,有时甚至连续几次都能钓到……只要孩子经历过“惊喜”,从次难以让孩子远离玩具机了。知道了这一心理机制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我们便要让孩子们从一开始便要远离街上的钓玩具机。但我们可以利用变换奖励原则,帮助孩子养成某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们该如何使用变换奖励原则?
在培养孩子某种行为习惯或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不适宜“条件交换”,即父母不宜“明文规定”地告诉孩子,“你擦完桌子得到1块钱,洗厕所会得到2块钱”;更不适宜规律性地给予孩子奖励,比如“10朵小红花能换1元”,“写完3页作业就能得到一个玩具”。
父母要从一开始便告诉孩子:“做家务是每个孩子都要学会的技能”,“当你变成勤劳的人,妈妈会很骄傲”,“认真写作业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孩子”……给孩子建立内在的“动机”。心理学家BenjaminBloom曾经对那些优秀的社会人士的研究发现,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坚持精神背后,是“动机”和“奋斗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擦桌子就是擦桌子,没有条件交换。
接着,父母可以视情况地,在孩子的奖励上采用“惊喜”和“不规律”,比如当孩子某次擦完桌子,突然给他奖励一个玩具,并且明确告诉孩子奖励的原因:“你这次擦得很细心,桌子缝旮旯都很干净。”有时却没有奖励。再比如孩子学画画,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奖励的,让孩子意识到学画画只是为了让他学会一项技能或发展一项兴趣,但父母可以偶尔来点小惊喜,比如在孩子某一次画得很专注时,奖励他到公园玩旋转木马,还要明确告知原因:“今天画画很专注,一点儿也没有东张西望”。每次奖励时父母把孩子具体的“优点”或“进步”挑出来,有助于孩子进步和坚持。
▷提醒:把奖励孩子的目的,定位为“帮孩子获得自我驱动力”
“进步”、“成就感”、“优秀”、“成为更好的孩子”……都是自我驱动力。美国心理学家EdwardDeci建议过,想要刺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是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
曾经看过林则徐小时候的一个相关的故事:话说林父让儿子学习作对子,有一天林父带着自己的一班学生和儿子上山,触景生情后要求所有人用“山”和“海”作对子。小林则徐脱口而出: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父表现得惊喜异常,不仅细细品味,还不断大赞“好对子”。父亲的赞扬,让小林则徐感觉到“我能做到”,获得了自我驱动力。获得自我驱动力的小林则徐,每天很用功读书,还常常跟父亲作对子。当父亲问他为何这样用功时,小林则徐说:上不愧对父母,下不辜负前程。“上不愧对父母,下不辜负前程”是小林则徐的内在驱动力。对我们父母来说,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成为一名画家、变成勤劳的人……是孩子进步和努力的目标。
所以,父母别盲目对孩子物质奖励,避免事与愿违的结果!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综合自各媒体,未署名原作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本号会立即处理。小编微信:13261383180
(责任编辑:专业人才)
上一篇:为什么物质奖励容易养出“白眼狼”孩子?怎样才是正确奖励?
下一篇:乔布斯女儿PK盖茨女儿,揭秘美式家庭教育如何“富养”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