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各地中小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浸润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延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婴幼儿潜能开发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专业人才职业技能考评”了解详情:rencaiku.org.cn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德育制度体系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在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党的领导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
2016年6月,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对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制定的专门文件。意见提出,中小学党组织要全面负责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领导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学校发展方向。
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也在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北京中小学校党组织开展“学总书记讲话、做‘四有’好老师、争当优秀引路人”实践活动,形成了市区校三级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上海制定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参与的德育工作机制,党组织经常研究分析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贵州仁怀以“党员星级评价”为载体,对学校的党员政治素质、带头示范、教学能力、师德师风、群众满意等方面进行亮星……
推进中小学德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就要完善德育制度体系,提纲挈领做好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有了新抓手。《指南》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德育重要内容加以强调,提出了学段衔接的德育目标,细化了德育工作实施途径和要求,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
守好课堂教学阵地,推进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态度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各校加强课程教学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课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将中小学德育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浙江编写了中小学29门学科的德育指导纲要,在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要求;甘肃兰州东郊学校以多元课程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渗透,注重体验感悟,逐步形成了“学军、学工、学农、财商”四大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内蒙古包头市北重六小以学生为本,每天10分钟的德育小课堂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讲课、自己演练,同学们在讲故事中受到启迪、增强道德感……各地中小学校多举措构建德育课堂新范式,增强课堂教学感召力,积极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发挥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龙头作用,就要系统推进课程教材建设。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在全国所有地区起始年级统一使用。教材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加强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孩子们勿忘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高中各学科教材编写修订工作也已启动。今年年初,新的课程标准印发,要求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
于此基础上,各地各校依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发挥出课程德育的最大效益。江苏拓展课程基地、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实现了价值观培育与德育相关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山西开展“学科渗透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将优秀的德育课程作为样本进行推广;湖北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开发红色精品课程,策划经典线路,构建起“国家+地方+校本”的立体课程结构。
丰富德育载体手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天津市西青区付村中学开展“成长教育”,用“日有所思日有所获”成长记录卡,让学生既外修形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内修心灵、形成健全的人格;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搭建学生社团平台,开展演讲、朗诵、征文、辩论等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江西省婺源县詹天佑小学以“行”促“知”,利用当地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研学旅行活动,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如今,丰富的德育载体与手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开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专题教育;利用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等系列活动,通过寻访红色足迹、追寻红色记忆、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方式,在中小学营造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浓厚氛围;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结合当前环境条件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教育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远离有害信息,避免沉迷网络游戏……各地各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德育空间也得到显著拓展。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发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各地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在全国命名了一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建立横向、纵向相衔接的校外教育资源体系,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让学生走出校园、扩展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增强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综合自各媒体,未署名原作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本号会立即处理。小编微信:13261383180
(责任编辑:专业人才储备)
上一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述评·高等教育篇
下一篇:优秀教师代表畅谈中国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