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7日,清华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1%,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中,59.6%赴京外地区就业。一批90后、95后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基层、部队和重点单位干事创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旋律。(http://rencaiku.bcj.gov.cn/hezuohuoban/)
王伟忠、赵闯、林荣灿,虽然他们的故事不尽相同,但“去基层”是他们遵循内心的声音作出的选择,也是这个群体殊途同归的选择。
王伟忠: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今年从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王伟忠,即将去往家乡甘肃基层工作。对于这个选择,王伟忠说,“父母其实不能够完全理解,可他们相信我,也一直支持我”。
王伟忠对农村的情结是深厚的。早在本科期间,王伟忠就参与创办了润农协会,旨在了解农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乡村建设和儿童教育尽一份力。现在这个协会已经日臻成熟,每年会定期在城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并在暑期组织学生们下乡。
王伟忠也动摇过去基层的信念,有一段时间,他觉得公务员工资低,基层工作环境艰苦,特别是不自由。“真正的自由不在形式,而在内心。我不再去苛求完美的工作,而是去追求更高远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为什么不选择更能改善生活条件的工作?王伟忠的回答是:“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前几天,王伟忠刚刚结束了学校基层研究会组织的广西基层见习之行。这次见习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内心,也让他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王伟忠说:“基层是最真实、最丰富、最生动的社会,虽然艰苦,但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在广西,他还听到了许多清华校友在基层造福百姓的故事,对他启发很大,“这些天我一直在想,我能为家乡的建设做点什么”。
赵闯:做一个问题的解决者
清华经管学院博士毕业生赵闯也是今年去基层的选调生之一。在赵闯看来,去基层只是众多人生选择中的一种,是自己选择的成长方式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找到真问题,做一个问题的解决者和价值的创造者。”入学之初,他将导师的话铭记在心。
赵闯多次深入企业调研蹲点,有时候在一家企业一待就是两三个星期,和员工同吃住。他要做实做细,找到真问题。“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他打算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所学贡献给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发展。
“当你有能力让身边的人因为你的努力过得更好时,为什么不承担起这份责任呢?”初入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师兄的话让他思考良久。读博期间,赵闯的工作岗位从班级、院系到校级,他想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让更多同学从中受益。2017年,赵闯成为清华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最高荣誉——“林枫辅导员奖”的获得者。
学习期间,赵闯多次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作为首届苏世民学者,他参加了书院组织的“影子领导力”社会实践活动,曾和一名美国同学“影子跟随”一位陕西省贫困县的县长,近距离观察他从早到晚的日常工作。
这让赵闯认识到,基层工作并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一支烟一杯茶,一张报纸看一天”,而是“五加二、白加黑”。基层公务员的辛苦和不易极大地触动了赵闯:“中国正是有这样一批甘于俯下身子、默默无闻、扎实奋斗的人,才得以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够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分子。”
林荣灿:“男儿何不带吴钩”
填写了去陆军某部基层连队的就业志向后,清华法学院2018届硕士毕业生林荣灿的训练更加密集了,他积极做着体能和心理的准备。
“其实我从小就有个英雄梦。”林荣灿说,幼时的他酷爱读书,尤其是英雄人物传记和军史,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的故事深深感染着他。因为这个“英雄梦”,填报志愿时,他毅然报考了清华国防生。“真正的英雄要做大事情,这个‘大事情’就是把个人的志向和祖国、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为人民作贡献。”林荣灿说。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讲座,是金一南将军的《与清华学子谈: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祖国的人,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林荣灿的脑海里。
军队的基层作战单位训练任务重,不少单位条件艰苦。林荣灿曾主动到某侦察连锻炼一个月,几乎每天都累到虚脱。但他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不是“到自己最舒服的地方去”。
林荣灿最爱的一句诗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前者,他即将进入军队,已经基本实现了;后者,他愿意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断为之奋斗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综合自各媒体,未署名原作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本号会立即处理。小编微信:13261383180
(责任编辑: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