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在京发布的《社会体制改革蓝皮书(2018)》指出,2017年,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社会活力增强,社会领域不少方面及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向着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加安全的社会建设目标迈出新步伐。(http://rencaiku.bcj.gov.cn)
蓝皮书称,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体制改革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仍面临四大问题。一是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二是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少子化现象突出;三是民生建设仍有不少短板;四是基层治理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其中,在收入差距方面,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17年全国居民按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高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低收入组的10.90倍。从职业来看,就业行业成为收入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全国来看,不管在哪个地区就业,金融、互联网等相关领域的收入都要远远高于传统的建筑、煤矿等资源类企业就业人员的收入。合理确定职业间的收入差距,应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人口结构方面,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51.3%。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这对中国的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伴随老龄化,少子化开始出现,总抚养比不断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的总抚养比从2011年的21.3,快速跃升至2016年底的29.2,短短五年间从5个人抚养1个人变为近3个人抚养1个人。日益增多的老人和低龄儿童,使得社会心态逐渐发生变化,中年危机、中产焦虑等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因此,必须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保障。蓝皮书建议,2018年的社会体制改革应从四个方面推进: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科学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其中,要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继续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更为有序。二是激励勤劳守法致富,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各种非法收入,积极推进“提低、扩中、调高”为主线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推动劳动报酬的同步提高。四是拓展居民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的途径与渠道,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合理提高转移性收入。五是加大财税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持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措并举缩小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要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一方面是要保证合理水平的人口出生率,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包括尽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加强职业培训,将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实现人口红利由年龄等数量优势向素质和能力优势转变。
发布会由北师大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