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

新闻教育如何应对媒体深度融合

2019-05-23 18:42   浏览数: 次   来源:网络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强调通识教育和基础学科的教学,为大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准备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传媒生态。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与此相伴随的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向新媒体端特别是移动端的全方位迁移。根据中国互联信息中心(CNNIC)2019年2月28日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达8.29亿人,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达8.17亿人,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
  
  随着上网人群的持续扩大,公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出现转向。首先,移动终端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公众越来越依赖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获取信息。其次,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模糊,越来越多的公众加入到传播者的行列,这对机构媒体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其次,公众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对公众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机构媒体站在新的高度加以引领。
  
  无论是不同媒体类别向移动终端的融合,还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公众媒体素养新要求,都对面向专业媒体从业人员的大学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如何实现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路径创新。它需要我们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要回答前一个问题,必须直面传媒生态的新变化,适应移动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抓住传播技术的新动向,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新闻传播人才。作为国内新闻教育的排头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负责人在今年2月接受央视采访时,就高校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给出了各自的答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回答是,要着力于培养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要求,能够驾驭新兴传播手段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回答是,紧密地围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来开展新闻人才培养。概而言之,新闻传播教育就是要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在当前技术和传媒环境中,着力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是关键。
  
  目标明确后,接着要回答的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新闻教育转型方面,国内外众多高校已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国际方面,如以培养“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的密苏里模式,以培养“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人才”的哥伦比亚模式,以培养“传播领域的领导者”的北卡罗来纳模式等,可以在全媒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当然,我们在吸取国外新闻教育经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国外经验,尤其是美国经验的价值主要在于“术”的层面,而非“道”的层面。
  
  国内方面,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加强专门领域的实践能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实行本科“2+2”培养模式改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结合学校制定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计划,着力培养“厚重”型人才等,各有独到之处。
  
  近年来,在吸取国内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立足本地资源,在地方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坚持目标驱动,以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湛、作风素质过硬、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目标。二是秉持问题导向,针对原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以改进、克服,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方法单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等。三是以“四方协同”育人为途径,通过“地方高校+地方党委宣传部+地方媒体+境外高校”的四方协作,依托部校共建平台、2009年获教育部立项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4年立项的广东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等教学改革平台,形成了“知行合一”的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探索出“专通相融”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四方协同”的地方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协同育人机制。
  
  应对媒体深度融合、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路径两方面,需要处理好一些共同的问题。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层面,要处理好几组关系,即德与才的关系、适应行业与引领行业的关系、专(传播技能)与通(人文素养)的关系。首先,必须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德”是信念与品德,即政治立场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风过硬;“才”是全媒体传播能力。其次,必须培养不仅能适应传媒行业的现实与自身需求,还能引领未来、影响公众的人才。特别是要有良好的技术素养和媒体素养,能够引导和提升公众的媒体素养。再其次,必须培养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传播技能,还具有广博知识,对人性与社会有深切体悟的人才。
  
  在“如何培养人”这一层面,则要重点解决好师资队伍与硬件建设问题。受限于学校的人才引进、考评与职称晋升制度,在高校新闻院系中,有业界经验的老师明显偏少,且相对弱势。硬件配备方面,也往往跟不上业界和技术的发展。为此,需要依托部校共建平台,借助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支持,将共建实践基地、高校与媒体的双向互聘等项目做实,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人才培养。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综合自各媒体,未署名原作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本号会立即处理。小编微信:13261383180

 

(责任编辑:专业人才职业技能)

 

 

上一篇:高中教育应强化基础性

下一篇:筑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信念根基

在线客服

信息联络

工作时间

周一到周五:9:00-18:00

联系方式

邮箱:lianluoyuan@rencaiku.org.cn

咨询电话:010-53357815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