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收藏开始美育拓展
2019-01-16 14:50 浏览数:
次 来源:网络
历史在时间的行进中悄然逝去,而正在上演的今天,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手持画笔的人、站在相机后的人……以艺术记录了自我,同样记录了历史。当这些艺术作品成为藏品后,如果能够被有序、合理地归纳乃至展示,或许不失为一份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份面向当下和未来的诉说。可以说,收藏,是一个艺术机构的展示文脉,是构建艺术体系的凭借,也是塑造自我的实践。同时,收藏,也许能够通过对历史的书写,进而成为社会美育最好的参照。专业人才技能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专业人才职业技能考评”了解详情:rencaiku.org.cn
对于博物馆而言,关于藏品的研究及藏品体系的梳理,常被看做是理所应当和职责所在,其藏品也往往能够被梳理出完整的脉络;而对于一部分非营利的艺术机构而言,藏品往往会由于不成体系、学术价值未被深挖,而显得有些单薄。
在美国,私人收藏向非营利机构转化的现象早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此后,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概就是石油大亨保罗·盖蒂身后的“收藏帝国”,以及依托这些藏品所建的保罗·盖蒂博物馆。该博物馆的“私人发起、公益性质、信托基金”的运作模式,被众人所称道,而谈到其中藏品与教育结合最紧密的项目,其一是观众可以和藏品1:1的复制品互动,孩子们可以在古董床上玩耍跳跃,更好地接触艺术,古典文物在这样的互动中,变成了可感、可玩的东西。其二是其数字化的“OpenContent”的项目,用户可以免费下载艺术品的图片。目前,保罗·盖蒂博物馆和盖蒂研究所为该项目提供了超过99000张照片,其中包括摄影、油画、素描、速写、水彩、手稿、照片、古董文物、雕塑、装饰艺术、16世纪到18世纪的罕见版画以及19世纪绘有文化地标的建筑图纸等。此外,保罗·盖蒂博物馆有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画室,那里免费提供纸张、笔和临摹对象——惊世珍品的复制件,有时还有热心的导览员,鼓励哪怕没有任何素描基础者拿起画笔,许多参观者和爱好者都跃跃欲试、乐此不疲。这种注重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运用创新型新媒体手段以达到资源共享的做法,对于国内公立和私立博物馆、艺术中心乃至艺术基金的运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体系化收藏:研究与交流的基础
实际上,私人或企业收藏向非营利机构转化,是我国近年十分常见的现象,机构化和专业化也慢慢介入到其运营过程中。但是,对于这样依托藏品而建立的机构,如何能够将藏品体系化,让藏品书写出历史的脉络,并和社会教育良好地结合,仍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策展人皮力也曾说:“如何在艺术项目中引出学术研究和历史书写,才是今天的艺术机构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否则中国当代艺术将会缺失历史书写。”
先进行收藏与研究,再进行互动与交流的方式,的确是一个值得非营利机构学习的方法。如果没有成体系的收藏结构,那么,向公众展示的或许只是一盘散沙,公众也难以从散沙中了解历史。据悉,泰康空间将于2019年成立美术馆,这或许正如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所期许的一般,让泰康空间能够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古根海姆博物馆——由企业或商人资助的艺术博物馆——为方向迈进。未来尚不可知,不过,在这行进的过程中,它所承担的公益责任和美育使命,一定会越来越重。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综合自各媒体,未署名原作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本号会立即处理。小编微信:13261383180
(责任编辑:专业人才职业技能)
上一篇:虚假、骗局:真实的艺考乱象
下一篇:谈一谈最近如火如荼的艺考